橘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扯淡的高考真题到橘子林去,到底讲 [复制链接]

1#
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扯淡”的高考真题《到橘子林去》,到底讲什么,学生大呼不懂!

说到今年高考2卷的《到橘子林去》,实在想不到啥好词来形容,只能自然贴切地想到“扯淡”这个题目。

这个题目来自班上学生,记得那天讲解此文,我是慷慨激昂,大谈特谈此文的好处、妙处,当出示第8题答案时,学生甲看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时,随口一句“扯淡”。

我听后脸上一阵发烫,该不是在批评我吧。转念一想:我也是从叛逆高中生过来的,立马颇为自豪地认为找到了课堂燃点、爆点,学生说的肯定是答案扯。我应以此为基点分析阐释,以理服人,此为师者职责;也算以学定教,帮助学生搞懂弄通。

看第8题答案,实话实说,还真不好拔高理解。

由“扯淡”二字,我获得了解读启发:“扯淡”二字没有侮辱不敬的意思,反而生动地阐释了《到橘子林去》的言语、内容特点。

此文,在言语方式上,的确很“扯”。只不过这“扯”——很自然、很轻松、很巧妙,是散文追求的闲适从容境界。作者由小岫的执着童趣“去橘子林”开始,扯出路上的审美、扯出赶马人的修马蹄,最后扯出小岫的成长懂事,颇有意趣,无斧凿之痕。

从内容来说,也是随意“扯”。前面小女孩小岫为什么要去“橘子林”,去“橘子林”干什么?读者一概不知,很明显作者在这里留下空白,设置悬念,故意隐瞒不要读者知道,这样写就饶有兴味,颇能吸引人。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意识地逗你玩,你不明白也没关系,丝毫不影响国家立德树人、选拔人才。作者为了强化小孩的童真、童趣,一直重复小孩的强调“到橘子林去”,就连对“我”感兴趣的街头、远山美景均丝毫没兴趣。一直看到成人司空见惯的修马蹄才重新燃起小孩的兴趣、兴致,转移了小岫到“橘子林去”的视线,她竟专心欣赏起修马蹄来,还很童真、纯真地认为马儿很乖,进而联想到自己也应该很乖,听妈妈的话,写到这里小岫就牵着爸爸“我”的手回家,且不再说去“橘子林”的事。

整个故事简单,略似扯淡。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无关联事件实则由“童趣”这个“灵魂”串联,写得好不闲适恬淡。

如此扯文章,你说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

如果上面的分析,你丝毫感觉不到,那么我们结合文本里反复出现的“兴趣”、“兴致”、“高兴”、“兴趣”以及“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

主人公小岫对去“橘子林”感“兴趣”,“我”为了不败坏她的“兴致”,让她“高兴”,就在一个晴天带她去看橘子林,一路上“我”欣赏到了街头、远山美景,而小岫对身边美景不感“兴趣”,只想去橘子林。直到遇见赶车人修马蹄子,她对此好奇很感“兴趣”,看得“入神”,自然看了自己指甲,顺口说“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不是童趣是啥?

于是乎,我的第一个答案出炉:珍视孩童兴趣,呵护好奇心、守护童趣。其实,题目也暗示了“童趣”。

至于答案说“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我觉得也是有的,只是这答案概念过于上位,学生不好理解。结合文中内容“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小岫之所以不去橘子林,与受到底层劳动人民的优秀勤劳品质的感染熏陶是离不开的,就是因为受到教育,所以小岫成长懂事了;或军民一条心,教育下一代,抗战必胜等主题也是隐含其中的。

于是乎,我的第二个答案诞生:对底层抗日劳动人民的赞颂,她们的勤劳美德熏陶、教育了好奇心强的下一代。

我这样说,并非凭空胡扯。追问时代背景,当时是,此文属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文学。

再看教育部试题解读:新高考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文章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生动描写了修马蹄、钉马掌的劳动场景,饱含对普通劳动者“赶大车的”的亲近和信任,并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促使学生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学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

怎么样?你不用给我点赞。

高考为什么选这样的文本?

据以上分析,立德树人是肯定的:用红色的经典的优秀作品来感染熏陶、教育引导小岫这样的高三学子。

还有,出于反套路反押题考虑。文本看似费解,其实是提倡创新多解。无解处答案又不考,只考你该懂的问题,至于文本之外小岫为什么到“橘子林去”需要你懂吗?这是艺术。

最后一个原因,出于审美教育的考量,该文本确有过人之处:故事写得流畅、自然,不事雕琢,真实再现童真童趣,把小孩子的真性情写得饶有兴味。

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其中荡漾的美不言而喻。

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

寻常事物,写得色彩明亮,格调向上。意象、比喻、动作、色彩融合杂烩,不需抒情,张嘴即唱:天地明亮,心情飞扬。

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

那山、那红崖,从里到外,基因纯,外形方,难道不恰似我们当下的高三青年,他们根正苗红,人格方正,走路有风,活力四射。积极吧,向上呀,你们能为太阳映衬光彩。

如此美妙的文字,读来是不是令人振奋、激昂,给人遐思畅想?或许我说的也有点扯,这只代表我的审美,你能体会到其中的美足够,何必追问人家小姑娘小岫为什么去橘子林呢?呵呵,听我以上拉拉杂杂的瞎扯,能理解吗?会答题了吗?

注:此文属铁无绵原创,侵权必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