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
第期
每晚十点更新/每天推荐一本书
PARTONE
书单·简介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
桓问殷:“卿何如我?”
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世说新语·品藻
诚如希腊神庙中所镌刻的一样:“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终生的命题。本期书单,以“自我”为主题,精选了九本相关书籍,从寻找自我,与自我和解,成为自我等方面,来开启一场“我”与“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PARTTWO
精选·书单
01
《回归故里》
推荐人:丸子
标题“回归”,意为身份认同。
个人感觉整本书的论述过程如下:身份获得—身份抗拒—身份重构—身份认同。
作者是个出身工人阶级的同性恋。于是这两个标签必然会带出工人阶级vs资产阶级,和同性恋vs异性恋的矛盾冲突。所以作者的过去是分裂的。
我重点说一下前者:家庭和学校的差异使他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阶级和身份,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种身份的抗拒。抗拒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真实无产阶级个体与无产阶级群体的差距,或者说是真实的无产阶级与幻想的无产阶级的区别。父母兄弟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无一不让作者感到羞耻。
然后不断进行自我再教育,包括与“屈从本阶级”对抗,逃离,模仿,伪装等,进而完成身份的重构。而且这个身份不是自我创造的,是基于社会秩序强加于人身上,经过漫长而耐心的努力塑造出来的。这便是一个化羞耻为骄傲的时刻,它挑战了社会秩序,标准化的体制。不是颠覆也不算解放,但是就是有了改变,可以有跨越历史设置约束的生存边界的机会或者可能。
最终作者和自己耻于承认的过去和解了。
02
《局外人》
推荐人:丸子
“温柔的冷漠”是我看完《局外人》之后的一个朦胧的认知。
作为局外人的冷漠,这点很好理解:我面对母亲的死亡,没有哭泣和悲伤,工作不上进,对于婚姻和爱情都无所谓,然后还在海滩上自卫杀人,第一枪后,又开了几枪,不相信上帝,在监狱里没有恐惧,被判死刑,也没有忏悔。我没有局中人应该有的素养,应该说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演员,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一个演员。我是自己,践行自己的价值观。
就我而言,我爱我的母亲,我爱我的生活。只是旁人都没有找到这些事实的证据。我爱我的母亲,不管母亲活着还是死了,所以死了的母亲和活着的母亲是一样的,对于我来说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我对于活着的母亲不需要哭泣和悲伤,对于死了的母亲也一样。我爱我的生活,所以无论在哪一处生活,在哪一处工作,对于我来说都一样。我爱女人,谁都一样。通过以上举例,可以总结我的价值观:
1.我否认情感与行为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2.我的爱是抽象的,我不爱具体的某人某物,但我的爱存在。即感情是脱离行为的。
最后我对让我忏悔的牧师大发雷霆,在暴怒后我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我的价值观:
1.我被遴选出来,是独立的自我。
2:我的生存逻辑不是感情与行为,而是感情与感情,即爱与重新再爱。
03
《成为我自己》
推荐人:小冯
这是一本关于欧文.亚隆先生的回忆录以及他在该年纪所产生的新的思考:成为我自己。
他的过往让我看到了人只要在不断思考,就不会那么容易老去。
回忆录除了看到作者的专业以及态度,还看到了有趣的生活方式,我是一个不太愿意出远门的人,而作者恰恰相反,会去往各地,不管是度假还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
回忆录里还看到了你作者的青春懵懂,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作者对待婚姻的态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家庭生活的美满是令人向往的,但要用心,再用心。
成为我自己,通过作者的作品让我获得许多思考以及对新领域的探索机会,最重要的是对待专业的态度,我也将会不断前进成为更好的我自己,在道路中能遇见这样的见解是我的幸运。
04
《把自己作为方法》
推荐人:鲸鱼
诚如在豆瓣上评论的两极分化,这本书可以从两个角度上来评价:
1.作者作为个体对自己成长和不断发展的反思感悟;
2.作者作为人类学家对待社会、时代和很多事情的看法。
在反思自我把自己当作方法的角度上,几乎可以拿到满分。项飙从边缘的乡绅文化中成长,到中国的文化中心北大,又到了世界的文化中心牛津,最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乡绅和边缘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所长日益精进。这是对近几年那种走出“舒适圈”进步论的颠覆性挑战,项飙没有走出舒适圈,而是回到了舒适圈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去钻研探究和精进。在人生的宽度和深度的选择上,选择深度是更执着也更艰难的一种。
在作为人类学家评价社会和时代的角度上,见仁见智。对于我来说:浩劫的比喻,有点避重就轻了;八十年代的反思,直接而深刻;对于权威的看法,言行不一;对于日本工匠精神的评价,新颖但有失偏颇。这些事情涵盖的范围太广,对谈类的书籍有没法严格的论述,以一些观点的不全面不严谨来说这是一本烂书是有失偏颇的,不过这可能是项飙这种学者的问题,习惯于输出自己的观点。
反思自己的方式有很多,把自己作为一种方法却很难,项飙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自我研究推动自我精进的成功范式,不能说醍醐灌顶,但简洁有效。
05
《悉达多》
推荐人:王鹏凯
悉达多为寻求自身的意义,放弃贵族生活,发现苦修只是短暂的麻痹,又见到活佛听其学说,意识到智慧不可传授。
于是,他选择了入世,贪图享乐,在厌倦了这一切后,他又一次放弃,来到河边,遇到善于倾听的船夫,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在老年时期体会到了圆融统一,所有的生命都有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瞬间即是永恒。
悉达多有些部分像当代年轻人,过着被某些教条安排好的生活轨迹,并不满足现状,感受到这种稳定教条的缺失,开启了求索之路。年轻人对这种不安与焦虑,太熟悉了。想获得功名,取得荣耀,也为之奋斗,但发现这并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选择。于是,我们像悉达多的双脚一样寻求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少年时代的悉达多的心智为诸神所占有,青年时期进行苦行和思考,中年被物欲控制。
在文字中体会他的孤独和不安,感受着他的困顿,学习悉达多的反思,少年时代渴望寻找自我,青年时期困苦不堪,中年后不得不面对自我。投入一场漫长曲折的历练之中,最终老去时达到天地人和。
06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推荐人:沐子xiu
实话说到百分之八十的部分我都是一头雾水,直到男巫、骑士的“神话”和女主的故事一起走向收尾,好像都是在寓意着选择和追寻。
三个故事线都在强调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没有退路,只能朝前走,“人们确实会回头,但未必能幸免,因为两种现实在同时声张自己的价值”。而这种选择本身就很痛苦,蛋糕一次性吃完可能会噎死,留着剩下的可能会发霉。
很喜欢文章最后的一种说法,“每当你做出一项重大决定,你就会分离出一部分自己,继续过另一种你原本该过的生活”。
也就是;“如果我用一种非物质的形态展示我的想法,或许我能存在于任何地方”。比如说发明者和发明物之间的关系,发明物在被发明和创造出来以后,就和发明者在不同的地方释放出价值和影响力。
07
《德米安—彷徨少年》
推荐人:不吃
一本关于成长的书,作者描述”我“的幼时内心境遇,或多或少也在我们身上浮现。
是否还记得年幼时,面临许多第一次的慌张:第一次上学,背着书包,哭着看父母远去的背影;第一次上台,看台下一双双注目,大脑一片空白;第一次和姑娘牵手,耳根发烫,面色窘迫,极力按捺心情......多么想有一个德米安在身边,告诉我没关系,没关系,你很好,听我说,不如这样,试试看,有没有好一些。他不必也不可能一直陪在我身边,但当我迷茫,懊悔,尴尬,兴奋,脑子里闪现出德米安,就是一种告慰。
德米安也不一定就是一个人,你成长周遭的点点滴滴,都会是德米安,他们见证你的成长,直到,你自己就成了德米安,然后顺着内心的方向,去感受,体验,遵从,得救。
08
《被讨厌的勇气》
推荐人:ECHO
现在这个年纪为很多所累,曾经觉得很苦恼迷茫,一如书中那个青年。
在不断阅读青年和哲人的辩论中仿佛自己也在不断的被说服。正如书中所说很多人觉得这本书的思想难以接受或者从未有过书中这样的想法,是因为阿德勒思想传递给了我们太多反常识的内容。然而什么时候说过常识就一定是正确,或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常识的设定来生活呢
然后是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但是人之所以为个人就是因为在社会背景下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这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事实所以学会课题分离,不因为在亲密或者血缘关系中而混淆课题将他人的课题作为自己的,既迷失自己又让他人痛苦,这就是我们普通人一直在经历的。包括人生谎言,人生非线性,而是一个个刹那,也就是此时此刻组成的,那么我们在每一个此刻总是囿于过去踌躇未来却最终忽略了此刻。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我们总认为自己不普通,追求优秀,却又不知道从何入手,安于现状又觉得枉费人生,所以我们没有接纳自我,不会在现实性中看到自我价值,总是陷于痛苦。
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痛苦,为那个自己给自己既定的常识人生看到了原本幸福与快乐的存在,而被自己一直忽视的此刻。而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纠结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