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www.gpitp.gd.cn/bing/20180522/86368.html秋冬是吃橘子的最好季节,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橘子,自古以来便备受诗人喜爱。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就曾言“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北宋著名吃货兼词人苏轼在品尝了橘子后,还专门写了一首词,“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读后直流口水。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屈原在遭馋被贬,即将远离国都之际曾写下一首《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寥寥数语便写尽了“橘”的坚贞,被誉为“千古咏物之祖”。
自此之后,“橘”这个意象便成了独立不阿、洁身自好的象征,后世无数文人借此抒情言志。
汉代无名氏有诗云“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表达的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
还有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既赞颂了橘傲霜斗雪的精神,也流露出了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引人共鸣。
而苏轼这首《浣溪沙·咏橘》,虽无深刻的思想情感,但胜在描写细致,生动形象,读完直流口水,不愧是吃货!
词的上半阕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橘”这个意象烘托得异常鲜明突出。
开头一句“菊暗荷枯一夜霜”,点明了季节——冬天。
“菊暗荷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的另一首诗《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同样写菊花凋零,荷叶枯萎,所不同的是《赠刘景文》一诗中暗含对菊花傲霜精神的赞美,而此处主要还是为了渲染环境氛围。
“菊暗荷枯”,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词人却偏偏说“一夜霜”。
其实这样的写法在诗词中很常见,其目的多是为了强调季节变换,营造环境氛围,苏轼这里也是如此,写尽了冬日的凄冷萧瑟。
而且,这里还有一层含义,经霜后的橘子更加甜美,就像白居易在《拣贡橘书情》一诗中所言“琼浆气味得霜成”,为下阕描写“尝橘”的种种情态埋下了伏笔。
接着一句“新苞绿叶照林光”,金黄的果实和翠绿色的叶子交相辉映,远远望去,一片光亮。
这里最为人称道的还属“照”字,宛如一道光,冲破了“菊暗荷枯”的黯淡画面,令人眼前一亮。
看似轻轻一点,实际却将橘子亮丽的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足见词人笔力不凡。
而紧接着的一句“竹篱茅舍出青黄”,不仅突出了橘子生长之茂盛,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许清幽。
“竹篱茅舍”是咏梅和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经典意象,象征着清幽雅致。
青黄相间的橘林中,掩映着竹篱茅舍,冬日萧条的山间,见到这样的画面怎不令人陶醉?
词人不仅绘其形,描其色,更欲夺其神,出其魄,他对橘子的偏爱由此可见。
再来看下半阕,描写的是“尝橘”的情景,有意思的是,词人并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而是从女性着手。
换头两句“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将品尝橘子的过程描绘得生动唯美。
剥开橘子皮,香味如雾般喷溅,沁人心脾;捻一瓣橘子,放入口中,轻轻一咬,酸甜的汁水在舌尖流淌,宛如清泉。
一个“惊”一个“怯”将女子初尝新橘的那种娇态活活画出,而“香雾”和“清泉”这两个比喻将橘子的甘甜写到了极致。
而且词人似乎很喜欢这样的比喻,在《食柑》一诗中也曾写道“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仿佛吃的不是柑橘,而是琼浆玉果。
从上阕的“新苞绿叶”,到下阕的“香雾清泉”,由外而内,由色彩到味道,将橘子描绘得穷形尽相。
但词人仿佛觉得还不够,最后又来了一句“吴姬三日手犹香”,以极其夸张的手法,烘托了橘子的香味,创造了一种余音不绝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这里的“吴姬”,是指吴中一带的女子,很多诗人都曾提及,例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吴姬压酒劝客尝”,王昌龄《重别李评事》中的“吴姬缓舞留君醉”,温柔多情。
而且吴中的橘子是出了名的美味,尤其是太湖附近洞庭山所产的橘子是当时的贡果。
苏轼这里特意拈出“吴姬”这个意象,既点明地点,又无形中为整首词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息,也算是一笔两用,很是高明。
咏物诗词大多有所寄托,诗人将自己的形象、境遇与所咏之物融合在一起,或寄托愿望,或表达人生态度,或抒发理想志趣。
但苏轼这首词不一样,更注重的是刻画“橘”这个意象,上阕着尽了橘之色彩,下阕则写尽了橘之香味。
如此色香味俱全的咏物词,大概也只有苏轼这样的吃货才能写得出来吧。
不知你认为苏轼这首词写得如何?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