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背影里的橘影密码解读 [复制链接]

1#

作者:张宏图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朴实真挚的篇章,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里评价道:“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吴晗先生在《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里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对叶、吴两位先生的评价,老张深以为然。但老张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篇“没有多余的字眼”的“短文”,凭什么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父爱篇章中,独具“感人至深的力量”?

经过日夜琢磨,老张恍恍惚惚地发现,《背影》的表意体系,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其中一个螺旋结构,是明写的父亲的“背影”;另一个螺旋结构,是暗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橘影”。而在“橘影”中,又有四重表意密码,在若隐若现地浮动。

正是这种双螺旋结构和四重表意密码的存在,使这篇“一千五百字”的短文中蕴含了纵贯古今的超强穿透力,在暗暗敲击读者的心灵,进而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今天,老张就不揣浅陋地说出来,请各位看官给掌掌眼,看看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儿。

一、“背影”里面有“橘影”

《背影》里的“背影”,是父亲送站买橘子的背影。读过《背影》的人,对“买橘”的记忆与对父亲“背影”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关联记忆。不管读后过了多少年,只要一提到《背影》,读者脑海中都会有“父亲买橘子”的情景浮现。在老张看来,《背影》之所以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就在于“背影”之中暗藏着“橘影”。

二、“背影”+“橘影”=“父亲的情怀”

橘子,既是客观实在之物,也是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中华文化表意符号。在《背影》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可能既是历史事实,也是艺术营构,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而不仅仅是朱自清先生信手写来的生活真实。在背影与橘影叠加的双螺旋表意结构中,背影似实而虚,橘影似虚而实。正是这二者的虚实相生和耦合而上,赋予了《背影》一文非比寻常的情感意蕴,完美展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爱的理解。

三、“橘影”的四重表意密码解析

在“背影”与“橘影”的双螺旋结构中,一直以来被人们忽略的是“橘影”。近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的,是《背影》文字的精炼与情感的质朴,却忽略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使《背影》的解读一直停留在感受性阅读的浅层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在老张看来,只有解读好“橘影”这一螺旋结构的四重密码,才能真正看清“背影”这一螺旋结构的深层意蕴。要而言之,“橘影”的四重表意密码可破解如下:

第一重:橘为孝亲思亲的中华文化表意符号。

《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桔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自此,“怀橘”典故便具有了孝亲思亲的表意功能。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中写道: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诗中大意十分清楚,因为被举孝廉,所以拜别母亲,“怀橘向秦川”。

从中可以看出,自三国陆绩发端的“怀橘”,至少到唐代已经流传并沉淀为孝亲思亲的表意符号。

这种“怀橘思亲”的文化血脉,在《背影》里面有明确的传承。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的开篇就写道:“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祖母,是父亲的母亲,这是毫无疑问的。祖母过世,父亲回家料理丧事,与三国时期“陆绩怀橘”在表意上具有根本一致性。同理,朱自清先生创作《背影》,表面上是在勾勒父亲的背影,本质上却是在怀橘思亲:父思祖母我思父。与唐代诗人骆宾王《畴昔篇》中“茹荼空有叹,怀橘独伤心”的诗句所要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怀。

第二重:橘为独立不迁的中华文化表意符号。

说橘为独立不迁的中华文化表意符号,源自屈原的《九章·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圜)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在《橘颂》中认为橘有“深固难徙”“受命不迁”“参天地兮”“更壹志兮”“类任道兮”等优秀品质,堪比君子,堪作楷模,堪为偶像,因此,屈原才在诗中以言橘德而明已志。

与此相反,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随地而迁的另一层意蕴。《晏子春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说的就是这层意蕴。

其实,择地而迁与独立不迁,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在屈原的《橘颂》里,侧重体现的是独立不迁;在《晏子春秋》里,侧重体现的是迁而质变。迁而质变,本质上讲的还是独立不迁。其深层意蕴为:如果非逼着我(橘)迁,那么我(橘)就会发生树形与果实的性变和质变,使你迁我(橘)之本意不能得逞。

在《背影》里,在已经将儿子送上火车的临别之际,朱自清的父亲突然临机起意,要下车给朱自清买些橘子。这多少有违常理。

正常情况下,要给儿子买东西,即使不在送站之前,也应在未到车站的路上,很少有人会在已经将儿子送上车后突然想起来要给儿子买些东西,而且说的那样确切,不是到车箱外看看有什么水果给儿子买点,而是在车上就点明:“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实际上就是要制造突然之举,暗示读者的注意。

因此,老张觉得,这买橘子的事儿,应该不仅仅是生活真实,而更应视为艺术营构。在临别之际,挑明了要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完全可以理解为希望儿子要有屈原《九章·橘颂》中橘一样的品质:独自在外,要秉持操守,和而不同,独立不迁,始终不渝。这便是父子交流,这便是人格教育,这便是文之玄机。当然,这层意思,在文学作品中,只应暗寓,不可明言,需要读者看官自己用心体会。

第三重:橘为送别伤怀的中华文化表意符号。

唐代著名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在《送魏二》的诗中写道: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橘为送别伤怀意象,从中可见一斑。其实,在前面提到的《九章·橘颂》中,已经有这层意思蕴于其间。

屈原写橘的“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独立不迁”,都属托物而言志,表达了自己别离而不改故园之思、故土之赋、故时之品的坚定志向。

那么在《背影》里,在临别之际,不论是朱自清,还是朱自清的父亲,在祖母病故后的父子分别之际,都有无限的伤感,都深藏着对彼此的眷恋与关心。而作为朱自清的父亲,不论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包括为什么非要几经踌躇而最终亲自送站,本质上都可以理解为欲有所言,欲有所教,欲有所嘱。而一旦明说,便失意趣。因此,便有了买橘以暗诫“自清”的情节暗寓。

第四重:橘为岁寒不凋的中华文化表意符号。

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在《感遇江南有丹橘》中写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在诗中,张九龄认为“经冬犹绿林”的丹橘“自有岁寒心”。这与《论语子罕》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属于异构而同质。在张九龄看来,江南的丹橘,与北方的松柏一样,有岁寒而后凋的品质。

在《背影》里,朱自清写“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正是“自然的岁寒”(那年冬天)与“人生的岁寒”(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一同袭来,让父亲这株“江南丹橘”正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

那么,在人生岁寒之际,朱自清的父亲给出了怎样的表现呢?这其实正是作为儿子的朱自清想要看到的。

朱自清在文中写道:“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对朱自清说的安慰的话,正是父亲的坚强、父亲的担当、父亲的爱抚,是父亲的肥胖笨拙的“身体背影”后面隐藏的清矍刚毅的精神脊梁。

朱自清先生所怀念的父亲的背影,既是送站买橘的父亲的背影,也是正处于人生的岁寒之际的父亲的背影,更是江南丹橘“经寒不凋”“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父亲的背影。而朱自清先生,在看到了父亲如此的“背影”之后,当然会受到教育和感动,在内心深处潜滋暗长父亲般的情怀。

或许,只有读懂了父亲的“背影”中看似并无深意却纵贯千年的文化意义上的“橘影”,《背影》这篇文章我们才算真正有点读懂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