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橘子新熟
黎荔
一种颜色,几抹涂彩,便成了一首诗。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比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三两笔勾勒出心境,几抹色便奼紫嫣红,中国人对于美好遐想似乎都在这诗里、这色彩中了。
现在这时节,正是“橙黄橘绿时”,也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时节。记得小时候在山林间游荡疯玩,也有经过连绵一整片山头的橘园。当已凄清尚未寒冽的深秋,树头橘实,渐渐黄了,满树累累,圆硕可爱。拿着细竹竿去打橘子,扑秃扑秃的三三两两掉下来了,红的,黄的,红黄的,青的,一半青一半黄的,大的,小的,微圆的,微扁的,带叶儿的,带把儿的,什么都不带的,麻扎结实的,光滑松软的,全都有。大多数橘子下树时都是青绿色中透黄,拿回家放置一段时间才会由绿转黄,完全转化后色彩艳丽,如同一个个黄灿灿的金元宝,寓意大吉大利,所以年橘会成为国人最常见的一种风水植物,案头清供。
无端想起王羲之的《奉橘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摹搨本。从前的收藏者一定认为《奉橘帖》太短,于是将《何如》《平安》二帖与其连在一起,“平安”为首,所以也叫《平安三帖》;而“奉橘”压轴,宋徽宗题名“晋王羲之奉橘帖”。
王羲之晚年隐居嵊州金庭,建有巨大的庄园,他爱园艺,尤其热爱种水果。王羲之种果有些成就,根据他与亲友往来书信内容,种了青李、沙果、海棠果、樱桃、大柿、橘、柑等等,种类非常丰富。他给好友谢万写信说自己晚年“优游无事,修植桑果,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
有一年橘子熟了,他送人一筐橘子,装了整整三百颗,附一张留言:“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意思是说,不好意思,只送三百枚橘子,因为还未到霜降,就没多采。橘子未到霜降,橘皮不够黄,味道也酸,王羲之是懂橘之人。他之所以在霜降前摘橘子,只是为了让友人尝尝鲜,或者友人卧病想吃新橘也未可知。
晋人行草就是这种“临事制宜,从意适便”的轻松态度,大名鼎鼎、名动后世的《奉橘贴》,其实就是一货运便条。此帖虽只十二字,但实在是好!从书法鉴赏的角度看,提笔轻写,随心流走,一种畅快怡悦之感,油然而生。心手双畅,脉脉有情,充满一波三折之致,其灵巧妥帖,超越想像之外。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充满人情之美,情在不经意间,如漫步松林,晨雾刚去,朝阳初升,薄霭晨光,情致摇曳于字里行间。不知当年是谁这么幸运,收到王羲之送来的三百个橘子,黄澄澄地装在竹筐中,多有人情味,比橘子更有味的是《奉橘贴》,那般行云流水的漂亮书法,这美好的味道一定让人到老不忘。春天种下许多果树,秋冬收获之际,分赠友人,晋人真是活得潇洒率真。王羲之这两行字写得如此萧散轻快,我想他当时一定是微微含笑的,小小的得意和矜持,溢于言表。由于常年服用五石散,王羲之的身体变得很坏,有人统计,他浑身上下,几乎没有不难受的地方,就连耳朵都疼过。而《奉橘帖》是王羲之少有的,单纯传达轻松美好意境的手帖。
我们都期望有一日真正可以退隐山林、行于田间,植树种果,饮酒放歌,吟诗作画,但在今日,仅仅是一种理想。很多美好的东西(情怀、思绪、理念),在日常生活里无处安放,也无法由日常生活所用的语言说出,它们只能在文字里、想象中繁茂蓊郁。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奉橘贴》试尝新橘,即使犹酸亦未黄,那也无妨,剥开青皮,呈露红瓤,一时香雾纷郁,那饱满的香气,瞬间可让人心旷神怡,好像蓝天下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好像千载前的羲之果园人声杂沓,正在采摘青中泛黄的橘子,寒露刚过,霜降未到,几百颗新果刚刚装筐,一代书圣正在展纸濡墨,准备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