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 http://www.zherpaint.com/ylbj/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提倡“美的政体”,主张对内为贤,对外为修身立法,对内主齐抗秦。由于被贵族排挤诽谤,先后流放到汉北、沅湘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郢都在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葬楚国,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因为屈原在这天去世,便演变成中国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直到一统隋唐以后,端午节祭奠屈原的习俗,才不再局限于荆楚之地,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习俗,流传至今。据说,湖南有名的人物,屈原是最出名的!事实上,大家不知道的是,在长沙,还有一个距今两千年的历史名人故居,它影响依然深远,与屈原的地位基本相同,魅力非凡,被游人赞誉为必去之地!这里是长沙贾谊故居,与妇孺皆知的屈原相比,贾太傅的名气还不算大。与游人如织的橘子洲头相比,贾谊故居更显孤寂。贾谊则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才华横溢,十八岁时,以善文著称于郡。当时文帝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周勃、灌婴等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世又称贾长沙太傅。3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贾谊坠马身亡,深感愧疚,郁郁不乐,时年33岁。司马迁同情屈原和贾谊,写了一本两人共传的书,因此后世常称贾谊和屈原为“屈贾”。贾谊故居年新整修,草木齐整,院落有致,既无斑驳的砖墙,又无剥落的旧漆,显得新奇。这次柑树已被太傅手植烧毁,当年高卧的石床、御赐的石碑,也都不知去向。仅存一口古井,人称“古井”。不小心的游客可能会认为这又是一个牵强的摩登遗迹。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地方。介绍故居时说,“贾谊故居历经沧桑,历经沧桑却仍保留着原貌”。《碑廊重修贾太傅祠记》中也写到,如果从贾谊迁至长沙算起,这座旧址距今(指年)已有年之久,时间跨度之大,“放之宇内,亦绝无可比拟”。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年.挂在故居上的一幅图画历数了这座基址目击过的风雨飘摇,三国吴蜀劳苦功高,湘江两岸城郭被毁,唐朝臧玠兵变,长沙城内火光冲天,北宋金兵南下掠城,六日后又屠城。其后又经历了南宋至明末的动乱与清代三藩之乱。和民国年间的“文夕之火”,再一次将明清颇具规模的故居建筑与长沙城的大半,付之一炬。但是历史不会轻易被刀兵的火焰所毁灭,因为每个参观者都埋藏着证据。考古报告告诉我们,故居石板路下90厘米的土层,是清代遗存,里面烧黑的瓦砾,是年那次火灾的痕迹。在深达厘米的灰棕色土层中,还发现了宋元时期的青花瓷片和薄砖。更有甚者,还有唐朝、南朝、东晋、西晋等时期的土层和文物。汉代故居地层年出土的木炭,经测年技术鉴定,证实与贾谊在长沙的时代相符。连接古今的除了底层,还有诗文。贾谊今年24岁,离开帝国中心,南下担任长沙王太傅。对于屈原的遭遇,他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吊屈原赋》、《公式鸟赋》两篇,贾谊才高,已成千古名作,今高悬故居,为后人所仰望。感情的细腻和敏感,命运的坎坷,触碰到了古今许多文人的心灵深处,以致《咏贾诗》成为一个独特的题材。而贾谊感同身受,不致消沉,隐居僻壤,心忧天下,这种文化品格恐怕正是贾谊在众多怀才、怨恨、贬低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年文化象征的重要原因。今天,这些诗句被刻在故居碑廊的十多块石碑上,称为《古今咏贾诗选》,它与贾谊的诗性与理性并存,是贾谊丰富人格的体现。以散文、辞赋为主的贾谊作品深受庄子、列子的影响。文章以文治文章为主体,以时政评论为特色,文风质朴而雄浑,论述流畅,鲁迅称其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皆为骚体,形体趋于散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