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茶食制作技艺
历史渊源
临洮茶食在农耕文明时代,是贵族阶层享用的精致糕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食的身份逐渐定格为祭祀贡品。茶食做法为和面、包馅、做造型、烘烤。茶食是孝子(逝人的儿孙子女)献给逝人的“反季节水果、花蔬”,最终由儿孙子女瓣碎了放入孝子盆中(丧事中放在亡人灵前供孝子化纸、奠供品的盆子,一般为瓦盆),供逝人“食用”。茶食体现了人们对逝人深深的缅怀之情,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茶食制作技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古代茶文化的延伸和拓展,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茶食制作技艺于年列入定西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重要价值
茶食制作技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祭祀用品,寄托了人们对逝人的无尽的哀思和深深的敬仰,茶食是孝子(逝人的儿孙子女)献给逝人的“反季节水果、花蔬”,它体现了儿孙儿孙子女的孝顺。
茶食制作技艺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份珍贵资料,是研究民俗的重要信息。
制作技艺
一、和面
茶食选用优质面粉,用水和大油调成面团,因为有大油,不用醒面。然后将面团分大小相同5份,分别用食用颜料调色成红、黄、绿色、橘黄色。
二、调色
将面团分大小相同5份,分别用食用颜料调色成红、黄、绿色、橘黄色。
三、包馅
芝麻、豆沙、糖玫瑰拌成馅待用,抓一小揪黄颜色的面皮,像包包子一样包入馅料。
四、做花样
用手搓成香蕉状;或者用橘黄色的面皮包上馅料,用手慢慢捏成橘子状,然后用木梳压出橘皮纹路,使得橘子看起来更加形象逼真。绿色面搓成火柴杆粗的“橘子把”和“橘子叶子”,再用特质的竹棍将“橘子把”和“橘子叶”“长”在橘子上,为使他们更好的粘粘,镶嵌时蘸一点水,就这样一颗漂亮的橘子成熟了;用红色的面皮包馅料,外面再薄薄包一层黄色的面皮,用手捏成梨状,再给梨镶嵌黄色的支把,此时,黄中透红的梨丰收了。以此方法制作苹果、佛手、菊花饼、寿桃、八瓣梅、一窝丝等各种造型逼真的水果。
五、烘烤
将做好的花样放电烤箱里烘烤,最后为了使寿桃更逼真,出炉后在寿桃表面轻轻喷些红色食用色素。
来源
定西市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
谢丽媛
责编
赵建民杨阳
编审
谭明强
总编
边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