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悲喜交替。
茫然,让你错失良机、最终失意。
勇气,带你拼命前划、逆流而上。
每个人心中那个犟头倔脑的小孩,正是抵抗不公、压制与威胁的力量源泉。
我们接受教导,接受知识,接受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虛构的界限。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围墙坍塌,原来外面还有别的世界,命运,还有别的可能。
而橘子,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水果。
·与世界和解,享受快乐·
温特森从小就被养母按照一个标准传教士进行培养,她的生活除了教堂还是教堂,十六岁之前的她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快乐。
如果十六岁的她,没有遇到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爱人,也许她会成为一名真正的传教士,从此世上就不会有这么优秀的作家了。
十六岁的时候温特森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她对养母说:“这个女孩可以让她快乐”,养母回她“如果可以正常,你为什么要快乐呢?”这也是她写《我要快乐,不必正常》那本书的起源。
温特森最终选择了快乐,离家出走,她一直在寻找,寻找爱和被爱,寻找温暖的入口,寻找和生活和谐相处的方式,还好她找到了,虽然用了很久,但是最终她和养母、和生活都达成了和解。
这本书的翻译者于是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会经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会经历多少归零式的起步?
每个人自我逐渐成熟的过程,就是逐渐忍受分离、孤独、背叛、愤慨的过程。小说中离家独自生活、重新追寻爱的真理的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
是的,温特森的书之所以连续如此受追捧,是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童年时期的温顺、少年时期的叛逆、青年时期的孤独、中年时期的和解。
这些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为了爱情离家出走,为了梦想不顾一切,那个倔强的身影与年少的自己重合。
我们虽然没有温特森的一生那么坎坷,也没有温特森那么成功,但是我们都曾陷入和父母、和生活的对抗中,不肯屈服,不肯妥协。
总是要自己去碰一碰,即使碰的头破血流,依然乐在其中。
年少的我们学不会妥协,到了中年,我们终于找到和世界和解的方式,握手言和,相安无事。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走到前面了,就在后面干着急。
看到别人的人生如开了挂一般,就想紧随其后,试图复制被人的成功;看到别人都结婚生子,而自己依然单身的时候,就着急着想随随便便的把自己嫁出去。
可是啊,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轨道上平行行驶,有的人是动车,有的人是高铁,有的人是火车,有的人是汽车,那么又有什么关系呢?
慢一点就用心欣赏沿途的风景,正常和快乐,选择哪一个都没有错,都会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一生。
不要都挤在同一个出口去堵的心烦意燥,高速口出不去,我们不妨走低速,欣赏风景,享受快乐。
·你的努力,终究会让选择变得正确·
作家毕淑敏曾说: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如果你不喜欢,命运给你的安排,那就自己开辟一条路,攥紧拳头,努力去过好它。
有个网友30岁就做了全职太太,一做就是9年,期间也有朋友担心她,让她做点别的打算。
然而她说,不想和年幼的孩子长期分离,为了避免面对老人或保姆在育儿方面的各种分歧,也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她选择了自己带娃。
如今,孩子上了小学四年级,变得懂事、优秀,对她的依赖也逐渐减少,闲下来的她,决定重返职场。
看着旧日好友发展得都不错,她并没有被吓到或者退缩,而是不断努力,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执照,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接着再接再厉,又学习了美国在线的心理咨询硕士两年的课程。
如今,她在心理咨询领域已经小有成就,并且开了个咨询工作室。
她说她很爱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年轻女孩子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能够在职场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无疑是件幸运的事,而这幸运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
很多女性在婚后,都曾被劝说:
别做全职主妇,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和收入。
等她们重返职场时又被劝说:
别上班了,全职太太这几年,你早和社会脱节了;
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啥呢。
·写在最后·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当初所做的选择,变得正确。
曾有一首小诗《纽约比加州时间早3个小时》火遍全网: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了CEO,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直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有人依然单身,同时也有人结婚。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有人走在前面,有人落在后面,但无所谓对错,因为,终有一天,他们会在某处相逢。
行走在不同路上的人们,都会遇见此生,独一无二的人生风景,每一步都会让我们心生欢喜。
余生很贵,别焦虑,别迷茫,什么样的年纪,该过怎样的生活,其实从来没有标准的答案。
人生不过3万天,守住自己的内心节奏,与这个世界和解。
活给别人的,都叫演绎。活给自己的,才叫人生!
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人生过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