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是鉴赏《背影》这篇散文的,我也没那么高的文学素养。今晚本想再发一篇三十六计的,可刚好看到朱自清诞辰周年的消息,让我又想起了他的那篇《背影》,想起了橘子,想起了家里的老父亲。
#朱自清#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上面引用那段话大家熟悉吧,来自朱自清的的散文《背影》。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记得这句话了,朱自清的爸爸,去给他买橘子的场景,相信很多人记得,并且很多年都不会忘记,特别是那时候老师还让我们全篇必须背诵来着。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全篇文章可能记不全了,上面这一段父亲买橘子的场景,特别是那句: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还有那句“我买几个橘子去”。
背影这两句话我能记一辈子,固然有大家开玩笑的时候会说“我给你买几个橘子”的原因,但更多的因为那是父亲的背影。那蹒跚的步伐,那两脚向上缩,努力的样子,勾勒出的是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我也会和朋友开买橘子的玩笑,但是每次买橘子,必然会想起老家的父亲。
很多人、很多作品都会说“严父慈母”,可这句话在我家真的不适用,从我记事起到现在,能想起的只是挨过一次打,嗯,是被踢了一脚,除此之外,再没有挨打,挨骂的任何记忆了,这次挨打具体是什么原因现在也有点记不全,大概是闹着母亲做什么事情,然后……
我的父母文化都不高,但是他们都是讲道理的人,特别喜欢和我讲道理。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邻居小伙伴家玩儿,然后刚好看到发小儿被他爸爸撵着揍,当时我就特别不理解,有点懵,第一次知道原来别人的父亲会打人,看着就怕。
小时候我是个蔫儿淘的,不声不响也惹出过不少事情,都是在父亲、母亲讲道理的声音中过去的,想要买什么东西,他们也都没拒绝过,有时候我会提现在看起来比较过分的要求,我不知道当时父母是怎么想的,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大概可能忍不住手痒。
上学的时候,家里除了在我刚入学的那天会来学校办手续,几乎没有送我上学的记忆,即使有时候交学费身上带上百块钱,也没见他们不放心,都是交给我带去给老师,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偷偷跟在我后面,他们怎么就那么放心我呢,换成我,是做不到的。现在家里的小家伙,每天早晚上学、放学都要我或者她妈妈接送才行。
父亲是很善良的人,邻里、兄弟和我家关系都非常好,有时候在外面会听到别人说谁家某某特别抠、性格特别差的传闻,不过我发现他们和父亲相处都很和气,我有时去那些人家玩儿,也会拿家里的零食给我吃,我不知父亲怎么做到的,那些被说刻薄的人,并没有对我刻薄过,相反还对我很不错。
小时候总觉得父亲无所不能,大概是上了大学之后吧,突然有一天,一件事,父亲说听儿子的,这时候发现不知不觉自己已经长大了,发现父亲也有不了解的事情。
我大学离家很远,大概一千多里路,所以从那时起回家就少了,每年只有寒暑假才在家,大四之后就出来实习工作,更是一年只有过年才能回去一趟。
父亲是一个特别重情的人,也是个特别心软的,对待邻里、对待亲人,他总能拿出真心相待,我想这也是小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对我很好,会给我零食的重要原因。
那年,父亲少了一个兄弟,我少了一个亲人,我却没有回家奔丧,我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现在,知道后悔了,但是永远没有改正的机会了。和父亲相比,我大概就是个冷血的人。现在家在北,我在南,回一次家要走三千多里路,回家的机会很少,只是每隔一段时间,父亲会和我们视频,看看他的小孙女儿,可惜我那女儿也是个随我的。
朱自清有个好父亲,我同样有个疼爱我的父亲,这么多年,我唯一没有学会的就是父亲“交朋友”本事和教育孩子的耐心。
为人处事,我是远远不如父亲的,至今我仍然不知道楼上楼下邻居是谁,也没有交流过。朋友也很少,妻子曾说我,一个靠得住的朋友都无,以后遇见事儿都不知道找谁帮忙。我只是笑,如今让我找个能交心的朋友,真难。认识的人都和《背影》里面提到的那个“茶房”差不多,实在不知道哪个是真朋友,大学出来后,一些很要好的朋友,仍然是,走着走着就散了,远了,拿出手机都不知道聊什么。
面对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做不到父亲那样每次都可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不打不骂。对孩子的教导,我做了很多准备,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书看,同样也请教过一些熟识的专家,我竭尽所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可对孩子,仍然缺少必须的耐性,远远不如父亲。
每次打电话想让父亲和母亲过来我这里住,他们总是笑着拒绝,即使过来玩一次都没有过,说是放不下家里的一切,可我知道,他们只是不想给我增加金钱上的负担。如今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父亲、母亲一直平平安安的。
自己的父亲,要自己去孝顺,千万别到老了后悔!《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