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训练和指引形成的,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感。教师要对语感能力的问题深入探索,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感是语文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是学生慢慢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培养语感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有些教师在讲课时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课文的内容,就把学生自主理解和表达的部分自己代劳,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学生长时间对文字形成的一种感悟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各自情况,向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和体会。在培养学生语感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来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多背、多想、多读等途径来增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学时,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的:首先对课文反复朗读,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其次是细心揣摩字词,让他们在不断推敲中养成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在背诵时,加强理解来提升他们的感悟能力;最后回顾整体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提升他们的语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反复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在学习时就是要让学生多接触文字,多朗读课文,让他们在朗读中逐渐体会文字的奥妙。学生在深入课文理解后,就会形成对文字的一种独特感受。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朗读,指引学生通过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把文章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事物发展的经过和结果熟记在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产生真切的感受,有自己的理解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课文写母亲既是慈母,也是严师,她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写母亲在“我”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为人处事方面都对我的严格要求,母亲自己也是对别人友好的人,但是在受到人格侮辱时,也有刚气的一面的人。我在课堂上会让学生用好几种不同的形式朗读,有时候默读,有时候集体朗读,有时候和学生分段朗读,有时候小组合作朗读,而每一次朗读都能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感悟母爱的伟大,他们被无爱的伟大无私而感动,自己也会更加珍惜亲情,同时也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
二、细心揣摩,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揣摩字词的习惯,当学习新课,学生遇到新的字词时,首先要自己去猜测字词的意思,然后在自己通过查阅词典,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揣摩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阅读时要多体会字词的含义,剖析它们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如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虽殒身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中的“勇毅”和“勇敢”相比较,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觉得还是用“勇毅”比较好,“勇毅”不只是有勇敢还有着惊人的毅力,更能突显出刘和珍君是个有勇有谋,让人敬佩的英雄。学生通过仔细揣摩,能更加熟练字词的意思,感受到作者用字遣词的准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细心揣摩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升学生的语感。
三、加强理解记忆,培养学生语感
记忆是提升语感的重要途径,背诵课文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学生不能从背诵中获取语感。许多学生对于要背的内容是烂记于心,写作的时候常常感到词穷,也不能把背诵的课文加以运用,这样就失去背诵的意义了。学生在背诵时只是机械地背诵字词,不去动脑思考,但如果先把背诵的内容加以理解,再转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加以运用,这样才能达到的理想的记忆效果。指导学生背诵时,应该要求他们先自己慢慢理解文本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背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在教学《背影》时,首先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抓住重点字词,“蹒跚-走-慢慢-攀一缩”等动词,把父亲爬月台费劲买橘子的过程描写的活灵活现,学生读完之后,好像真的看见父亲费力爬月台买橘子,学生把自己爬月台的景象在脑海中放映一遍,应该怎么样把橘子带过去呢?先放下橘子自己翻过去,然后再拿橘子等一系列动作。通过这样理解性的背诵,背诵的内容不再那么枯燥无味,也更容易背诵,学生也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把背诵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在背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联系社会生活,再行整体感知
联系生活感知文本,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态,用更宽广的视野,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来感知文本,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写作的思想感情,提升对课文的感悟。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文章所描写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战乱时期写的一个虚拟的人间美景,当时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因仕途不得志,痛恨官场上的黑暗,毅然决然的隐居山林,这篇课文就是陶渊明借景抒情的佳作,他通过塑造一个虚拟的社会,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感受文本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感是逐渐形成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下养成的,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工作常抓不懈,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