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年9月23日3点20分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涸01
上午去常外溜达,在食堂享受便宜的午餐。
餐前,工作人员将一个橘子放入餐盘。
上午的溜达捏着青黄相间的橘子,
想到了它的上市日期——
忽然发现,时光已经走到了9月23日。
《春秋繁露》有云: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是的,今日秋分了。
0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用这样四段话描述秋分三候:
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
秋分是八月份的节气。
立秋秋起、霜降秋尽,金秋累历九十日。而“秋分”,便是“平分秋色”之日。
雷始收声。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初候五日,暮夏的雷声,随秋风渐起而隐没。
鲍氏是这样说的:“‘雷’是春光乍来、阳气初盛的二月开始发声;时序轮转,叶黄秋至、阴气渐盛方才收声。而天地万物,也将随着雷声隆隆,渐隐渐伏。
蛰虫坏户。‘淘瓦之泥’曰‘坏’,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jìn)塞之也。’
二候五日,应该蛰伏的小虫们开始用细泥“建筑”越寒的居处了。
所谓“坏”,便是古人所称“淘瓦之泥”——也就是细泥。《礼记注》写道:“小虫们用细泥增修居处,使外界与自己渐趋隔绝。到了寒风大作、气温骤降之时,这被细泥涂抹的小窝便是相对温暖了。
一枚秋叶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三候五日,水退溪涸。《礼记注》写道:“阳气,才会带来了澎湃的激流。春夏两季阳气正盛,故而江河奔海、细水长流。到了秋冬时节,阴气复起、阳气消减,水量渐少、甚至干涸。”
03
秋分至,橘上时。
早橘仿佛成了秋中的号角。
苏轼在《赠刘景文》中写: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好景在君,承载的是好友企盼;
橙黄橘绿,眼中的是天地绚烂。
绚烂中走来的橘,自是文人赏味的对象。
南宋韩彦直《橘录》云:
“早黄橘,著花,结子,比其类独早。秋始半,其心已丹,千头方酸,而早黄桔之微甘已回齿颊矣!王右军帖有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岂是类邪?”
而这其中的“王右军帖”,则是世间一次名闻遐迩的“送橘”。
04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短短十二字,便是王羲之《奉橘帖》的全部。
平安三帖(中国台北故宫藏)先读帖。
此帖本是“平安三帖”之末纸,乃唐朝所摹,原作不知浪迹何方。
然而,即便唐人所摹,王羲之的精气依然神采奕奕——
“奉橘”、“可多”四字虽损,仍可辨识;
其余八字,由重及轻,大小偃仰,灵动有趣——
选几字看看:
“橘”字起笔难辨,右侧却是顿挫转折、三锋并用;
“三”字寥寥几笔,便已如横空掠燕、疾中见徐;
两个“未”字身处同行,一前一后,处理得当——前者主竖拉直、两点呼应,端正中藏着俏皮;后者竖如新月,左点作提右点厚,俏皮里透着端庄。
两相对比,可谓甚有“佳趣”也。
单字以外,《奉橘帖》的章法亦是气象万千——
主笔连带、大小错落,“三”“枚”等字的的左移、“橘”“百”等字的厚重,使垂直的中轴渐趋弧形,音乐的节奏便是跃然纸上。
不禁好奇,王羲之当年,
是在何种心境之下,笔落而帖出的呢?
05
再读帖。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两行作品,没有落款,没有日期,甚至连常见的“羲之顿首”也不见踪影。
奉橘帖(中国台北故宫藏·)此橘送予何人?
不知。
又缘何欲赠橘?
亦不知。
或许除了当时的王羲之,以及这神秘的收信人,
再没有人知道这三百枚秋橘,
来自何方,又前往何处。
它们,隐没在了时间的落叶里。
唐人韦应物有《故人重九日求橘书中戏赠》传世: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才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书后欲题三百颗”,便是化用“奉橘三百枚”的典故了。
不禁有了猜测。
或许,也是在这样的秋天吧——
秋分已至、而寒霜未降,落叶飘零、而晴空万里,退隐的羲之在居处收到了一份远方的“来橘”——遥望已绿意泛黄的会稽山,把玩掌中小橘,羲之做出了决定:尽管橘少,但羲之仍旧将这三百橘送予一位情同手足的友人——“霜未降,未可多得”——气候所限,兄弟我也只有这么多,希望你不要嫌弃。
多么美好的故事啊。
诚然,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人,对魏晋的风流,一次美丽的想象。
不过,我相信,当年的羲之一定与其类似,因为,送橘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他代表的是一种高洁的人格。
06
屈原曾经写过一首《九章·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在屈子的眼中,橘俊逸动人、橘遗世独立,橘外刚、橘内柔。
一树佳橘,可为师长——
是的,橘子变成了一树人格的代表;代表了一个爱国者心中的理想人格。
我相信六百年以后的羲之,一定读懂了屈子。
我相信,王羲之赠橘的这位友人,也一定是一位心怀理想的人;
这三百枚橘子,也是对友人,最好的企盼。
毕竟,
他们有着共同的风骨,
他们现在被称为:“魏晋风骨”。
永嘉南渡,烟雨的江南接纳了来自北国的王氏家族,但他们再也没有能回到北方。
长江天险已是独木难支,更何况浩浩北伐又该耗费多少国力?
或许,在某个漫长的秋夜,当落叶飘零的时候,
褪去白日的风流倜傥,遥想千里之外的家乡,
王羲之或许也会想起,小时候在北方吃到的枳吧。
07尾声
扯得远了,似乎已与秋分关联不大。
记得拙政园有亭曰“待霜亭”,乃取上文韦应物诗句的意境。
不禁想到了霜降,
不禁想到了立冬。
这是白色的苍茫。
这也是时间的魅力。
全文完本文首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