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弟子规浅解学习班学习报告
TUhjnbcbe - 2021/4/30 1:21:00
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弟子规》修身治家的好读本

人人都学弟子规家家都有弟子规

弟子规浅解学习班学习报告分享(第25课)

扈晓敏学长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①执:本义指捉拿住,后引申为秉持、操作、取得、判断等释义,此处指拿着。

②虚:原指空旷,后引申为虚伪、心虚、谦虚等词义,这里用作形容词,表示空的。

③器:本指器具,有器量、器重、器官等词义,此处表示器皿。

执虚器:拿着空空的器皿。

④如:多用来表示相似,有前往、怎么、或者、比得上等释义,这里指好像。

⑤盈:本义指容器充满的样子,后引申为增长、超过等义,此处指充满。

如执盈: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皿那样慎重小心。

⑥室:原指内室,后泛指住所,也有房间、妻室等词义,这里指内室、居所。

入虚室:进入空房间。

如有人:也要像主人在家一样庄重有礼。

不管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独处,都应该谨言慎行,恪守礼节,它指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事实上,这一点对当代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今很多人在人前会礼貌周到、体贴勤快,但在人后却懒于管理自己,这显然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主张。儒家学派认为,无论当不当着他人的面,我们都应该言行一致,知情达理。

当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考虑,所以其实也不是要求做到每时每刻都处于神经紧绷的战斗状态,而是试着去学会让优秀成为我们的习惯,那样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是我们自己最好的状态。

《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号召我们不要以为没人看见,便私下里为所欲为,而是应该前后一致地让知礼守礼变成我们常态化的行为。

古代就有不少知礼守礼的贤德人士,他们哪怕在私下里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恪守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底线。

·杨震是东汉时的名士,人称“关西孔子”。他做官后,十分清廉,从不收受别人的贿赂。

有一次,杨震经过山东的时候,他的学生王密知道了,当时王密正在山东担任县令。晚上,王密带着十斤*金来送与杨震,杨震坚定地拒绝了。王密大惑不解,说:“老师你放心吧,我趁着夜色来的,没有人看到,也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连连摆手,道:“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至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王密听后羞惭不已,最终打消了送礼的念头。

后来,这件事被传扬出去,人人都称赞杨震的品格。可见,独处时是最考验人品性的。假如因为不在人前就不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做出表里不一的事来,那显然不是坦荡如一的君子,而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了。

·历史上还有一个恪守礼节近乎死板的人叫蘧伯玉,他是春秋时期卫国有名的贤臣,为人十分正派,深得卫灵公的信赖。有一天晚上,他乘马车经过王宫门口。按照当时的礼节,臣子乘车经过王宫门口时应该下车敬礼示意后再离开。到了晚上宫门已经关闭,又没有人看见,臣子不行礼也是可以的,但蘧伯玉认为既然定了这个礼节,就不管是什么时间,有没有人看见,自己都应该遵守。所以,他到了宫门口以后,就停车下来,恭恭敬敬地向王宫行礼表达敬意,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

·还有,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治家。他五岁就能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江南安抚张知白听说晏殊的事迹,极力推荐他进京赶考。次年,十四岁的晏殊赴京应考,脱颖而出。

后来,晏殊又参加了殿试。事情十分凑巧,殿试考试题目是晏殊曾经做过的。因此,晏殊禀告皇帝,请求更换试题。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天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皇帝称赞他能够抵御诱惑,安心读书。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晏殊实话实说,不但没有得罪皇帝,反而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久,他就当上了宰相,成为国家的栋梁。显然,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磊落坦荡。

所以说,庄重大方于人前是素质,不欺暗室于人后是修养。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①事:工作,任务或需要完成的活。

②勿:不能,不要。

③忙:原指急忙,后多用于表达赶快、事务繁忙等义,这里指忙于做事、匆忙。

事勿忙:办事不要匆匆忙忙

④多:此处用作副词,表示大多数情况。

⑤错:这里指犯错、出错。

忙多错:匆忙的情况下大多容易出错

⑥畏:本义指敬畏,还有担心、避开等释义,此处指害怕。

⑦难:原指被捕获的鸟,后多用来表示做事费劲,这里指困难。

勿畏难:也不要害怕,别有畏难情绪。

⑧轻:原指重量上的轻,后引申为轻巧、轻薄等义,此处指轻视。

⑨略:本义指侵占、侵略,又有省略、战略等义,这里表示疏忽。

勿轻略:更不要疏忽,精神上麻痹大意。

《弟子规》提醒我们不要因为事多事急就自乱阵脚,也不要因为困难重重就畏惧担忧,越是情况紧急越该平心静气,越是阻碍重重越该迎难而上。

《论语》有句话叫:“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的典故来自于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夏在莒父做地方邑长的时候,他问孔子:“如何为*?”孔子说:“为*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在成功学泛滥的年代里,急功近利几乎成为人的本能冲动,实际上,越是急于求成越容易一事无成。

·史籍上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急于求成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在剑术上有很高造诣的大师,请求大师收他为徒,大师答应了。刚刚行完拜师礼,这个年轻人就着急地问:“师父,我需要多久才能学有所成呢?”师父看着他说:“大概需要十年的时间。”年轻人一听要十年之久,内心很焦急,便继续问:“如果我早晚都勤修苦练的话,需要多久呢?”师父看了他一眼,道:“那便需要30年的时间了。”年轻人难以置信,不死心地继续问道:“那要是我拼命地练需要多长时间?”师父已经不再看他,说:“70年。”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像那个年轻人一样,总是急于求成,却往往本末倒置。可见,当我们越迫切地想要实现某个目标时,就越容易陷入被动,而被那个目标牵着鼻子走。这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大忌。

·有个人挑着一担橘子进城。天快黑了,他怕在关闭城门之前赶不到城里,心里十分着急。恰巧迎面走来一个行人,他便问那人能不能赶进城。那人瞧他慌张的样子,就告诉他,如果慢慢走还可能赶得上。挑橘子的人听了很生气,以为那人在开玩笑。他想:难道慢走可以进城,快走反倒进不了城吗?于是,他加快脚步前进。不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撒了一地。他急忙一个一个地往担子里装橘子,好大一会儿才收拾完。这时,天已经黑了,这个人果真没能及时赶进城里。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少年和小贩最终都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一心只想着实现目标,缺乏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终究没能成功。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更不用说深具挑战性的大事了。

所以,要成功就必须先磨炼自己的心性,要让自己能够沉得下心来,有步骤、有计划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明代有一位清官,叫徐文靖,他从小就能严格地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很谨慎。他仿效古人,每闪现一个正确的念头、说一段正确的话、做一件好事,就在一个钵子里投一粒*豆,相反,则在另一个钵子里投一粒黑豆。开始,黑的多*的少;渐渐地,黑*相当;再后来,*多黑少。他这样坚持了一生,即使在做了大官以后也是如此。

可见,我们要在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学会理智与冷静,不要好大喜功,也不要急于求成,按部就班地打下基础,全力以赴地踏实努力,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恭摘自弟子规浅解学习班学习报告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弟子规学习平台

1
查看完整版本: 弟子规浅解学习班学习报告